《V怪客》

中文片名:V怪客
英文片名:V For Vendetta
年代:2006
出產國:英國、美國、德國
導演:詹姆斯麥克特格
編劇:安迪華卓斯基、賴瑞華卓斯基


V怪客,黑眉翹鬍、一抹捉摸不定的詭異笑容,座落在蒼白的面具上,這張因電影《V怪客》而紅遍全球的白皙面具,如今已成為一種對抗威權體制的符號象徵,往往能在街頭抗議場合中,看到許多人戴著V怪客面具。

電影《V怪客》改編自漫畫,其面具的形象源自1605年英國火藥陰謀事件中的歷史人物:蓋伊‧福克斯(GuyFawkes),這位蓋伊‧福克斯當年負責炸彈攻擊的火藥點燃任務,因此在反抗計畫東窗事發時,蓋伊‧福克斯首當其衝,成為被先抓到的犯案者,而《V怪客》中的主角便繼承蓋伊‧福克斯的精神,戴上代表其精神象徵的蓋伊‧福克斯面具,進行反抗威權政府的行動。

誠如許多影評與部落客所言,《V怪客》是部描繪號召群眾革命的電影,甚至許多影評都以「無政府對抗威權」作為此部電影的註腳。一部電影裡的一張面具,能從虛擬跨到現實世界,成為一對抗威權體制的符號,是個極有趣的現象,也因此能將真實社會的情境反映回電影,故以下將藉電影《V怪客》分析此類現象。

電影《V怪客》的劇情很簡單,曾遭受國家機器壓迫而成為實驗品的男主角,在實驗所發生意外爆炸後劫後餘生,歷經多年臥薪嘗膽後,帶著自身報復的意念,經由一連串的行動,於11月5日時攻占電視台,號召群眾於隔年的同一天挺身而出對抗威權體制。在結局時,一年後的11月5日到來時,原本只在電視前接收訊息的群眾都消失了,並戴著與V怪客相同的白面具與黑袍走上了街頭,見證了英國國會大廈被爆破的絢麗煙火。

電影結構基本上由主線與支線建構而成,主線為劇情的發展,支線為過往回憶追溯至今的背景故事交代,因此主要角色當下行為的表現,有了背景故事補充脈絡,能更完整的描繪出劇情發展與背景,除幫助觀眾認識到電影裡的世界觀外,也有助觀眾將情感與電影產生共鳴與認同。

整部片最大的衝突點即是民眾與威權政府之間的對抗,因此藉由秘密警察、新聞控制、人民的壓迫、獨裁者的形象建立,以及國家機器為維持政權統治的運作模式等等,形塑出片中威權國家的形象,而相對應於反抗這個威權體制的主角V怪客,則理所當然的成為片中反抗者的代表。因此在電影一開始時,V怪客擊敗秘密警察拯救女主角伊芙,並滿腹經綸、紳士般的邀請女主角觀看爆炸秀,也就形塑出反抗者V怪客的特質。

劇情接下來的發展,基本上就是在加深與維持V怪客與威權體制兩者的形象,而這邊即出現第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當在描繪出V怪客的主角特質時,基本上很簡單,就是藉由許多符號與角色的行為舉止建構而成,但當形塑威權體制的特質時,能從片中看到,編導從多個面相去建構出片中威權體制的形象,如前言所說,有大螢幕中的獨裁者(此形象似乎有對電影《一九八四》致敬的意味)、服應於威權體制的電視媒體、國家機器中的警察、秘密警察、竊聽車,以及秘密進行人體實驗的國家實驗機構等,藉由多種面相的建構,才能形塑出片中威權體制的存在,這表明了一件事,即威權體制相對於主角V怪客而言,並非是一個獨立的、能簡單闡述清楚的個體,而是一整個集團的存在。

這聽起來像是廢話,「體制」跟「個人」的層次本就不一樣,怎能相提並論?但我認為這恰好是最重要的一概念,體制跟個人的層次會不一樣,在於體制是由許多個人而組成,而這許多人組成的體制就是個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基本上為了維護、維持彼此共同的利益,因而進行垂直、橫向的串聯,當這個集團握有國家的統治權時,這個集團勢必為了維持大方向的共同利益而運作。

因此,德國的納粹、台灣的蔣家威權、甚至當今台灣兩黨獨大的「民主」,都是最容易幫助理解的利益集團代表象徵,這個利益集團的「利益」,不僅僅只是金錢財富上的利益,更是握有資源分配、社會地位、歷史詮釋權、國家發展方向、意識形態的選擇……等等的「利益」。因此,我們可以從歷史教訓中,看到德國人為了復甦經濟,在自由與生存間,透過民主選舉選出納粹黨主政,並共享經濟復甦後帶來的生活條件,更甚為發展資本以及貫徹這個帶來國家富裕的納粹政黨的理念,進而發動戰爭侵略他國、或對非我族類的血腥屠殺;在台灣,我們也能見識到兩蔣威權時期帶來的台灣經濟奇蹟,整體社會多數人民的經濟繁榮與國家發展,造就當今許多人還在緬懷兩蔣的豐功偉業。

再回頭看電影《V怪客》,我們就能認識蓋伊‧福克斯所屬的天主教集團,藉由炸彈攻擊試圖對抗英國當時的新教集團,是兩個宗教集團的政治鬥爭,也能理解V怪客夾帶個人仇恨的反政府行徑如何能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進而挺身而出站上街頭,這也是威權體制與人民福祉間相衝突,進而發展出的人民反政府抗議行動──幾乎是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鬥爭,為爭求各自所屬團體的利益而進行的行動。套句馬克思的經典名言:「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階級鬥爭史」來作為解釋,似乎很有說服力。

闡明這像是廢話但卻極其重要的概念後,再來分析電影《V怪客》,能斷言V怪客反抗政府的動機,除帶著個人對主事者官員的仇恨外,更對這主導威權體制的利益集團不滿,而人民在11月5日一同站上街頭反抗威權政府,也是對主導威權體制的利益集團不滿。再次強調這「利益」非指單純金錢財富的利益,而是許許多多不同資源分配的利益。

因此片中人民遭受到的利益損失,大抵可從言論自由、隱私權、食物的分配(片中黃油已非能普遍獲得的食材)、夜間禁止外出、秘密警察/警察等國家機器的高壓治理……等等,粗歸納為「公平」、「自由」、「正義」的失去,而V怪客在佔領電視台,播送對全國人民的演說中,更指出造成並縱容威權體制橫行的,就是人民的漠視與不作為。

「當然有些人要背負比其他人更大的責任,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的。不過話說回來,你們如果要找罪人的話,照照鏡子就行了……」

「人民」泛指廣大的群眾,這是個極為中性的名詞,象徵的群體是整個國家的民眾,甚至可上綱為全體人類,因此如水能覆舟、亦能翻舟般,人民可以是維持、造就威權體制的默許者、支持者,也能是推翻威權體制的革命群眾。至少在電影《V怪客》裡,遭遇獨裁威權體制的壓迫,人民已產生共同的敵人,即主導威權體制的政權。因此,在無任何組織經營,沒有任何菁英頭人領導之下,只需一個真實身份不明的V怪客出來喊話,民眾就能在約定日子裡上街頭,這樣的反抗行動充滿了無政府主義的特質。

無政府主義通常指個人擁有無限上綱、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以及反對一個群體中有精英、領導、甚至是政府或組織的存在,一切以個體的自由與平等為最高價值。在電影《V怪客》中,我們確實沒有看到任何反抗組織,那麼一爭議是V怪客是否組織了群眾呢?

「你真的認為炸掉議會大廈會讓這個國家更好?」女主角伊芙問道。
「沒有必然的事情,」V怪客沉穩的回應著:「只有可能性。」
「你可以非常確定如果真有人去的話…克里蒂(秘密警察總長)會把他們一個個都用黑袋子裝起來。」
「人民不應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他的人民。」
「你炸掉一棟建築就能讓它實現?」
「那建築是個象徵,摧毀它的行為也是。象徵是藉由人民賦予其權力的,象徵本身是無意義的,但假設人夠多的話,炸掉一棟建築能改變世界。」

電影中V怪客除透過電視對大眾宣講,更期望能透過爆破象徵建築物,來喚醒人民的反抗意識,希望大眾記起是人民賦予政府權力的,而人民們也該要能起身來對抗腐敗的政府,並在約定之日到來前,寄送內有黑披風與面具的包裹給民眾,讓民眾帶著相同的意念站上街頭。這樣算不算組織群眾呢?

就號召而言,V怪客確實喚醒了群眾上街對抗政府,但這過程並不透過任何組織經營,也無任何政治訴求,也沒有提出推翻政府後的作為,純粹的藉由民眾深刻感受到來自威權政府的壓迫作為召喚,因此,當片尾人民批著黑斗篷、戴著白面具密密麻麻湧上街頭,看著英國國會大廈爆破的煙火時,一種意念、一種思想極為浪漫的展開了。V怪客是誰?是你,是我,是每個人。

這的確充滿了無政府主義的思維,一種極為浪漫的理念與情懷,召喚了每個人生來就該自由平等的人權理念,不在乎利益、資源分配等等實際的問題,只追求最為純潔、最具高道德指標的意念,我反對威權、我拒絕任何有可能造成另種具組織架構的威權來對抗威權,因此V怪客是誰不重要,只要誰戴上了V怪客的面具,任何人都可以是V怪客。

電影《V怪客》至此也就結局了,留下許多詩意般人民起身對抗政府的信念,毫無任何為私人利益的不乾淨雜質混於其中,真是多麼美好,未來充滿了希望。

但現實世界很實際的就並非如此美好,不像電影能有美好的結局。現實即是:好!革命完了,推翻政府了,然後呢?沒有新的政權嗎?無政府嗎?我們可以推翻威權體制時,採取無政府主義的方式,然後當要維持國家運作時,也是採無政府主義嗎?那當彼此利益出現爭議時,該怎麼辦?還是就突然出現一批人,以極為公平正義的方式治理國家,分配資源與利益?但真的有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正義的分配方式嗎?

如同前述所言,任何的鬥爭都建立在各種資源利益的分配不均上,然而牽扯到資源利益的分配,勢必得現實的面對到利己利他、誰得利、誰損失的現實問題。舉反核運動來說,當主打人類永續生存、環境保護等反核論述時,鮮少浮現檯面造成大眾對話的,即為消費主義下的生活型態問題,不發展核能,但又要維持同樣的生活條件,那是否維持造成空氣汙染、溫室效應的火力發電,又是否改為綠能發電,但不顧綠能所造成的汙染,如當下太陽能板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汙染,又或建造風力發電的使用效率與建造問題(如苑裡反瘋車議題),甚至更少人碰觸的即為美國帝國主義對台輸入核能發電的反帝論述。因此,能看到全台20萬人上街反核最大的標語即是「我是人,我反核」,此外更多的討論侷限於反核與擁核間的爭論,影響所有人如何面對當今生活型態的爭論卻避而不談。

反核只是眾多例子的其中一例,在後現代主義的社會裡,社會運動的目的不再是單純以往的革命、推翻政權,而是許多領域下爭奪資源分配的改革運動,基本上要處理的大多是當下資源分配不公平、不符合程序正義、違反「普世價值」等的問題,因此在號召群眾上街時,人民是否認識到當下統治政權的不公不義,是最直接的問題,而往往最避諱討論的則是最關鍵、最核心的政治問題,這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正是電影《V怪客》裡最大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也是為何V怪客面具能從再現世界裡跨到現實世界,成為一種反抗的符號。

電影《V怪客》裡反對的是即為明確的威權政府,而號召群眾上街對抗的方式,則為喚起遭受壓迫的民眾在生活中確切體驗到的情緒,在對抗的是即為明顯的不公不義時,一種反抗意識覺醒的浪漫情懷是整部片的核心概念,這剛好對應了當代現實世界正在發生的諸多社會運動。然而如同《V怪客》電影裡不去碰觸起身抗議後「接下來怎麼辦」的問題一般,在現實世界裡的許多社會運動,大眾不願面對的也是抗議完後,「接下來怎麼辦」的具體改變現實狀況的問題。

於是,《V怪客》電影裡極具詩意,不染現實政治利益資源分配問題的無政府主義對抗體制的情懷,憑藉著民眾確切感受到的壓迫與不公不義,即能喚醒群眾反抗的意識,如同羅蘭‧巴特所說的「人是媒體的延伸」一般,當人們藉由網路訊息、新聞媒體的瘋狂報導,喚醒自身的反抗意識,並參與一次大集結的社會運動後,藉由自身的實際參與完成了自身反抗意識覺醒的最後步驟,最好還戴上了V怪客面具拍張照打個卡,證明自身也是具有反抗意識的主體,而媒體喚醒反抗意識的效用,超越了現實具體存在的理論爬梳、議題脈絡梳理、歷史認識等,對於反抗的目的與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已不再是重點,完成自身具有反抗意識、追求正義的主體,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個足以證明蓋伊‧福克斯面具由再現世界影響真實世界的,則是此種無政府主義反抗符號的使用影響。在現實世界裡,墨西哥薩帕塔民族解放運動的副司令馬科斯,就從未以真面目示人,每當他出現在公開場合時,總戴著只露出雙眼的黑色滑雪帽,而這樣不露臉的反抗策略與蓋伊‧福克斯面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誰戴上了遮臉黑色滑雪帽,誰都能是反抗份子,誰都有可能是副司令馬科斯。然而儘管蓋伊‧福克斯面具與黑色滑雪帽有著相同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抗爭精神,但現實世界確實存在的反抗面罩,卻比不上一部電影裡虛構出來的面具。

19300000338583132283265904472
副司令馬科斯


78d07d3b
薩帕塔民族解放運動

這當然跟群眾如何受媒體影響而認識這個世界有關,《V怪客》作為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其能放映的區域與造成的影響,當然比現實他國的真實社會事件來得具吸引力,因此,《V怪客》的蓋伊‧福克斯面具在社運抗爭場合上的出現,反映了我們當代人從再現世界裡去認識現實世界存在的現象,卻也從再現世界裡去尋找具反抗意識的符號,因此蓋伊‧福克斯面具出現了,電影《悲慘世界》裡的歌曲成為現實社會運動裡的主題曲,若洪案、反核、大埔等議題在過萬人上街頭時如電影般作為結局,那想必也是極為振奮人心、令人激昂不已,但現實世界沒有結局這回事,我們只能繼續看到議題尚未了結,其它議題又不斷的浮上檯面,而能引起民眾共鳴、召喚民眾上街抗議的,不再是最實際的對議題深切的認識,而是取決於該議題在媒體的曝光程度,最近火熱的遠通eTag議題,就不見大眾關注人工收費員的資遣問題,卻火熱關注遠通與政府官商勾結的問題,然而這不是同個議題嗎?

任何一種能喚起民眾參與社會運動,身體力行落實真正參與政治的民主,都有其值得讚賞的一面,但若太流於情感的號召,深陷透過媒體來認識世界,疏於對真實世界的認識與探索,都是有其侷限與危險的,就如同我很好奇電影《V怪客》裡那些披著黑斗篷、戴著面具上街抗議的民眾們,當看完絢麗的煙火炸毀國會大廈後,隔天一早起床,他們是否就有了人民做主的意識?還是只是再一次的重複換人做做看的歷史?

事實上,我不需透過想像,也不需看到電影結局以外的後續發展,只需認識真實世界的歷史教訓,就能知道人民起身當家做主的意識,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被啟蒙喚醒的。至於當人民起身當家做主時,是所謂的「公民社會」還是「人民民主」,那又是另一個討論了。  

arrow
arrow

    山宗十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