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044

作者:蕭麗紅
出版:聯合報社
類型:台灣鄉土小說
完讀時間:6月27日

在此感謝遠赴英國留學的張戲八,在出國前夕將此書借給我,且定下她回國時我已看完並還書的約定(戲八心裡定想:有嗎?),在此深深感謝。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聯合報於69年舉辦的長篇小說比賽獲獎作品,是本大我七歲的鄉土小說,鮮少閱讀台灣鄉土文學的我,藉由拜讀這本書,得到深深的洗滌與感觸。

首先,我想先介紹一下本書發行時的台灣環境與社會背景──六、七零年代。六、七零年代剛好是台灣十大建設的黃金時期,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發展最快,甚至獲得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六、七零年代可說是台灣最輝煌的年代。也因為十大建設的六項交通建設(註1),讓台灣開始邁向交通便利、衛星城市、鄉村青年人口外移等都市發展。而作者撰寫此小說時,就是這樣的年代,而書中的女主角貞觀則是在六零年代初期二十初頭的年輕女孩。

本書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貞觀年幼時就認識了男主角大信,兩人在長大後熟識並互相喜愛,後因上天的作弄,兩人緣分盡了,貞觀歷經一段刻骨銘心的傷痛後,終究走出情傷,悟得人生更深的體悟。但作者對於故事的描寫與角色的刻畫,就沒有如此簡單了,貞觀與大信超齡的成熟與飽讀詩書的智慧,讓他們的曖昧增添了許多智慧與哲學,而貞觀的眾多長輩們,於生活中對她的機會教育與身體力行的傳統美德,無不讓人看見當時的淳樸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一切是那麼的溫文儒雅、格遵禮節,當從書中抬起頭回望當今社會時,真會令人不勝唏噓。

書中最令我難忘的情節是某次貞觀在家時,有陌生人偷偷闖進他們家的菜園,當貞觀不知如何是好時,她的阿嬤出現了,並要她不動聲色,祖孫倆看著小偷偷走他們種植的瓜果,事後貞觀問阿嬤為何讓小偷偷走瓜果,阿嬤回她說,今天他來偷食物,想必是遭遇到什麼極大的困難,才讓他鼓起這麼大的勇氣去行竊,如此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抓了他也只是讓他難堪,在他遭遇不幸時給他再次的打擊,倒不如就這樣放他去,也希望他能求個溫飽。

當我看到貞觀的阿嬤對她說這些話時,我不禁想起我媽常跟我說的我阿公助人的故事:我阿公很熱心助人,我媽說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某次我阿公知道山上某戶人家沒錢也沒東西吃了,就騎車下山買了米、油和鹽巴,送去給那戶人家。記得初聽到這故事的我,那時年紀還小,我問我媽說,為什麼不直接拿錢給他們就好,不是比較方便嗎?還要下山搬米、買東西的,我媽就說,你阿公是個有智慧的人,在山上大家都有種菜,只要有米、有油和鹽巴,就餓不著了,既然餓不著就能出去工作賺錢,不給錢是不希望對方難堪,這是一種助人的智慧啊。

對我這生於七零年代中期的七年級生而言,那是個聽起來充滿人情味的台灣,也是個充滿諸多傳統美德的年代,我媽是個思想新穎但很念舊的人,從小她就不斷教導我許多傳統美德與典範,不論是回鄉下拜拜時的規矩或是做人處事的道理,都令我受益良多,因此看完這本書,心中有許多的感慨與體悟。

如同作者在文後的後記裡所寫的最後一段話:「不論世潮如何,人們似乎在找回自己精神的源頭與出處後,才能真正快活;我今簡略記下這些,為了心裡的敬重,也為的驕傲和感動。」,我看完本書後,深有同感,也因此對作者的敘述功力佩服不已。

剛看完本書時我心裡想著,經濟起飛後的六、七零年代,社會就已開始漸漸缺少傳統的人情世故與傳統美德,那不是跟現在台灣所漸漸消逝的一樣嗎?我這才了解,原來作者蕭麗紅於當年就已窺探、嗅到此社會改變的氛圍,然而可悲的是,來到2012年的台灣依舊如此,甚至越加嚴重,那些傳統的禮節美德,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經濟成長,似乎都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有幸藉小說留下那些感動與驕傲,但生在當今社會的我們,卻不知能為何事感動、為何物驕傲,也許我們是出生在社會穩定、沒有戰亂、沒有白色恐怖的幸福年代,但從長輩的話語間、文章中,生在幸福年代的我們似乎也失去了什麼。

如果擁有經濟的繁榮與科技的發達,代價是人們傳統的美德與彼此關愛照顧的人情,那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強烈推薦朋友們閱讀《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本書,推薦的原因並不是希望大家讀了此書後,能找回遺失的人情世故或傳統美德,推薦的原因在於希望大家讀了此書後,能知道我們這一代、甚至未來的孩子們失去的是什麼,而得到的是什麼。

註1:六項交通建設分別為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中正國際機場、台中港、蘇澳港。

 

arrow
arrow

    山宗十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